前 言
Preface
20世纪后半叶至今,数字技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渗透至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伴随着数字社交媒体的深度嵌入,人类社会正加速进入数字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清华大学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准确阐述了科技与艺术、技术的关系,推动了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广泛融合创新。为数字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核心功能指明了发展方向。
总书记从国家社会发展的高度,强调美育的实用价值,同时提出要求,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鲁迅美术学院师生长期以来时刻高扬延安鲁艺“艺术为人民”的红色文脉,在新时代的要求下积极探索、发展艺术与社会、艺术与人生、艺术与技术的教育使命。近年来,伴随时代发展需要,部分院系师生尝试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多维形式的艺术探索。数字化教学与创作实践促进了院系间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教学与研究,对鲁迅美术学院新时期学科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何读懂“科技史”和“艺术史”共同孕育的“数字艺术”。我们应首先理解数字的“技术”与“工具”属性,这应当确认为对“数字艺术”最有效的认知路径,也更益于理解和参与当下繁复而多元的“数字艺术”。从绘画到数字绘画,从雕塑到数字雕塑,从摄影到数字成像,从装置到数字空间,从新媒体、网络艺术到虚拟现实,数字技术已经服务于鲁迅美术学院教研和创作的多个学科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次举办辽宁省数字艺术展,既为我省数字艺术创作取得的最新成果,提供了展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也为进一步推动东北地域文化艺术的发展,进一步建强文化辽宁、数字辽宁贡献力量。
今天,在“数字艺术”成为具有泛美学化意义的艺术表达方式,并成为艺术实践物化及虚拟化綜合体的时代里,我们尝试将“他” 展现在您的面前,以期携手步入数字艺术的“场”,探索、解读我们当下所处的时间和空间。
参展作品(部分)
Exhibition Works
(排序不分先后)
夏强 《印像·纸窗》 70x45cm
梁锐 《景迹遗风之二》 90x75cm
王戈《经纬》300x26.3cm
赵彦忠 《风云之一》 60x45cm
薛志军 《上黑牛屯的时间码》 105x165cm
刘思宁《仪式》48x62cm
刘思宁《审判》48x62cm
刘思宁 《度日》48x62cm
刘思宁《目标》48x62cm
徐牟骅 《神隐意境》 56x76cm
崔翔 《蒸汽甲虫叉角锹》 60x90cm
王君妍 《存在之时·烟火》42x60cm
王思瑀 《ZEN.悟》— 贰 80x60cm
顾恩铮 《面壁》200x200cm
张红艳 《你在看谁?谁在看你?》 24.2×9.2 cm
王睿鹏 《融入我 — 不如一起创造这里》 52x26cm
谢天慈《爱、死亡— 3 》55·99x78·03cm
王晓雪 《我置身世外》 59x48cm
回振廷 《在历史边缘》 100x150cm
杨凯淇 《归墟—梦隐》 28×49cm
潘科丞 《调色师》 127x90cm